团学工作

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主题系列活动三

发布时间:2025-03-20

听民声,纳民意,汇民智,聚民力。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意义非凡。2025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似春风化雨润泽华夏大地,如战鼓催征振奋国人心灵。这不仅是一场凝聚民意、汇聚民智的盛会,更是一次指引方向、擘画蓝图的征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契机。围绕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的重要论述,我院社团联合会媒体宣传部特别专访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柏文、党委副书记王春波、副院长刁小行、副院长张宇、副院长柴琳,就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在高校教育中的落地与实施进行深入探讨。

院长  王柏文

问题: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在您看来,应如何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政课建设?

回答:强化思政课建设需坚持守正创新,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活力上双向发力。一方面要深耕课堂教学,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核心,通过案例式、互动式教学让抽象理论具象化;另一方面要拓宽育人渠道,推动“思政+专业”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实践平台,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关键在于要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的教师队伍,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修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同时引入行业模范担任兼职教师,让思政课既有思想高度又有现实温度。

党委副书记  王春波

问题:两会代表呼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立法,思政课应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应对“内卷”压力,树立积极人生观?

回答:思政课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将心理疏导与价值观引导相结合。在讲授奋斗精神时,避免片面强调竞争,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成才观;二是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情景模拟、团体辅导等互动形式,帮助学生理性看待“内卷”现象,缓解心理压力;三是构建协同机制,推动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师联动,在课程中自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副院长  刁小行

问题:在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借助今年两会释放的政策,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回答: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可从三个维度协同推进:一是打造“行走的课堂”,通过“理论+实地+反思”三维教学模式,将四平战役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转化为沉浸式课堂;二是推动“技术+理论”融合,运用AR/VR再现历史场景,结合AI进行学情分析,实现精准教学;三是深化“思政+专业”协同,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中嵌入价值观引领,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

副院长  张宇

问题:您如何理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

回答:思政小课堂是理论武装的主阵地,社会大课堂是实践育人的新场域,“两个课堂”有效融合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通过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学习通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让思政课与现实更加深入地结合起来。因此,有效融合“两个课堂”,就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类实践育人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参观场馆、沉浸式实践活动等,拓展思政育人的空间和阵地,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厚植家国情怀、砥砺担当奋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途中贡献青春力量。

副院长  柴琳

问题:您认为当前思政教育专业科研领域最突出的矛盾是什么呢?针对这些矛盾,又应通过哪些机制创新应对呢?

回答:当前思政教育专业科研领域最突出的矛盾,是国家对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与现有科研体系支撑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理论研究滞后于现实问题、学科交叉融合不足、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方面。针对这些矛盾,我院计划通过以下机制创新应对:一是建立“政、校、社”协同联动的需求响应平台,推动科研选题紧贴社会实际;二是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领域研究团队,推动教育资源的整合;三是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优秀成果直接对接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四是加强青年学者培养,提升研究与创新能力,推动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此次专访活动,不仅加深我院师生对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的理解与把握,更为我院思政课的教学创新提供新思路。未来,我院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初审:赵鸿图、沈宇欣  复审:王春波  终审:王柏文)




COPYRIGHT © 2020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中... 联系电话:0434-329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