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中国民族伦理学·2025年学术年会暨“民族伦理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师范大学召开
【会议资讯】中国民族伦理学·2025年学术年会暨“民族伦理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师范大学召开
2025年7月10日至11日,中国民族伦理学·2025年学术年会暨“民族伦理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在吉林师范大学长春校区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民族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道德生活中的价值认同研究”课题组共同主办,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北国春城,共同探讨民族伦理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推动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贡献智慧方案。
7月10日上午,研讨会在吉林师范大学长春校区研发大厦106会议室拉开帷幕。会议由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柴琳主持。吉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光焱、中国伦理学会执行秘书长王海滨、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基地副主任郭清香、中国民族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李伟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首场报告由内蒙古师范大学萨·巴特尔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姚新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郭清香副教授、南昌大学詹世友教授、宁夏大学李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祖社教授、西南大学任丑教授依次做主题发言。姚新中教授提出多元现代性中的伦理问题,并对其中民族伦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郭清香教授聚焦于民族伦理学的学科特色,并提出民族伦理学应在教育部新设立的应用伦理一级学科体系下占有一席之地;詹世友教授提出研究民族伦理不能不探讨国家伦理,并聚焦国家的政治本质及其道德基础作了深入分析;李伟教授从“何以能?何以是?何以为?”三重维度阐释了民族伦理作为应用伦理的理论可能性、本质内涵,并提出具体实践路径;袁祖社教授系统论述了民族伦理学的规范理性特质,并对道德生活的自主性与正当性进行了逻辑证成;任丑教授则围绕应用伦理学的相关问题展作了深入阐释。
研讨会第二场报告由东北师范大学常江教授主持。吉林大学曲红梅教授、兰州大学马瑛博士、吉林师范大学柴琳副教授、西南民族大学段吉福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萨·巴特尔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王文东教授依次发言交流。曲红梅教授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民族伦理的关联性建构,马瑛博士阐释了迈向伦理转向的中国社会学问题,柴琳副教授论述了中华民族易学伦理的起源发展及核心思想体系,段吉福教授分析了作为应用伦理学的民族伦理学性质、方法和学科建设问题,萨·巴特尔教授探讨了应用伦理与民族伦理的研究方法,王文东教授从民族伦理学的应用伦理视域分享了关于价值差异性与共通性的平衡及增强价值认同路径的思考。
第三场报告由西南民族大学段吉福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韩思艺教授、新疆师范大学依力亚·艾而肯讲师、吉林师范大学李易霏讲师、中央民族大学冷汶倩博士依次发言。韩思艺教授以“明明德于世界”为主题深入阐述了海外新儒学对中华伦理价值的传播及贡献,依力亚·艾而肯讲师提出儒家伦理情理合一与共生秩序蕴含的“中和位育”思想对中国特色民族伦理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李易霏讲师探讨了晚清时期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天人伦理思想与实践,冷汶倩博士深入解读了中华伦理文化形成早期韩非子的义利观内涵及其特色与本质。
第四场报告由吉林师范大学薛柏成教授主持。新疆师范大学阿不力米提·乌买尔副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尹强副教授、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王潇、北方民族大学徐晓美副教授、宁夏京能宁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康勇工程师先后发言交流。阿不力米提·乌买尔副教授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创新的具体路径,尹强副教授分析了应用伦理学学科建设中的民族伦理学的处境与自身建设,王潇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相关争议及学术诚信问题,徐晓美副教授阐释了网络空间伦理话语的规律,康勇工程师提出从文化多元环境下增强价值共识需要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民族伦理手册。
第五场报告由中央民族大学王文东教授主持。贵州大学侯乃祯讲师、吉林师范大学薛柏成教授、甘肃河西学院蔺海鲲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常江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牛小侠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王源林副研究员、兰州财经大学李晓蓓教授依次发言。侯乃祯讲师从实在论到关系论的伦理学视角阐述了死者伦理何以可能的问题,薛柏成教授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满族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蔺海鲲教授以裕固族民歌为例探究了河西走廊民族歌曲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蕴及伦理思想,常江教授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与民族文化自信的关系,牛小侠教授剖析了社会伦理视域下马克思对“共同体”的批判性建构及其当代形态,王源林副研究员阐释了“液态共同体”概念并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构的思路,李晓蓓教授就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角下裕固族道德规范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提出尊重文化主体性、实践嵌入与制度创新、转化发展草原伦理智慧的观点。
第六场报告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祖社教授主持。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民族宗教教研部主任陈新专教授、吉林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龙丽达副教授、新疆师范大学秦碧霞讲师依次发言。陈新专教授以甘肃伊斯兰教为例剖析了中国伊斯兰教习俗和伦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龙丽达副教授以松辽剪纸技艺传承及其“双创”实践为例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叙事与道德实践,秦碧霞讲师基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实证研究分析了道德规范在阿克苏多民族社区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民族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袁祖社教授主持,中国伦理学会民族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文东教授、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刁小行、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柏文致闭幕辞。王柏文书记在研讨会的闭幕词中表示,本次会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与会专家的发言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深刻,启发性强。会议规模有限,但研讨内容精炼充实,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专家们从多维度展开的学术探讨,内容厚重,发言触动人心,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当代价值和深切的现实关怀。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校历史悠久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其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演进轨迹。从1959年建院至今,学院始终保持着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浓厚的科研氛围。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体现了学校和学院好学近知、力行近仁的基本理念,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组织这样的学术活动,不仅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交融,更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
中国民族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李伟教授作会议总结。他代表专委会对会议承办方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支持、参与会议并不吝分享真知灼见的各方学者同仁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感恩。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主题集中、议题开放,体现了民族伦理学面对时代机遇和挑战时的跨学科交流特性与深切的人文关切。民族伦理学的职责不仅是理论分析和阐释,更是唤起公共讨论与深层反思,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伦理学研究领域的一次为新时代民族伦理学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学术盛会,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指导下的民族伦理学学科体系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一步。他希望本次会议能够成为深化民族伦理学理论根基、拓展民族伦理学相关研究领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的一个重要起点,期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民族伦理学人的独特智慧与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