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点(马理、哲学)介绍

2021年哲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2-03-26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 2021 年)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吉林师范大学

代码:10203

授 权 学 科

( 类 别 )

名称:哲学

代码:0101

授 权 级别

博 士

硕 士

2021 年12月7日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哲学学科是吉林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伦理学四个二级学科。伦理学于2003年被批准为二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于2005年被批准为二级学科硕士点,并于2010年获批为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学科2012年被评为吉林省高校“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1.培养目标

哲学学科培养学品高尚、素养深厚、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创新能力突出的哲学学科学术人才。

(1)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2)能够扎实系统地掌握哲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国内外经典文献或重要理论著作,专业素养较为深厚,专业知识较为广博,熟悉本学科及相近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拥有多元化知识结构,掌握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方法。

(3)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专业研究领域具有前瞻性,具有国际化视野;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达到能流利地进行专业国际交流的水平。

(4)具有综合运用哲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开展本学科学术研究的能力,具有从事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为毕业后继续深造奠定扎实基础,胜任哲学学科的教学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理论宣传等实际工作。

2.培养方向

本学科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伦理学4个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的培养目标、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健全的培养体系,每个研究方向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师资力量较强。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马克思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原理。培养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国哲学。主要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并能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阅读和辨析中国哲学史料、并能通过中西对比分析,掌握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外国哲学。主要包括从古典哲学到当代哲学的研究谱系,研究范围涵盖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德国古典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等。

(4)伦理学。伦理学以道德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

3.学位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关于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实际,哲学学科研究生要获得硕士学位,应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和学术能力、达到基本科研水平要求和硕士学位论文要求。

(1)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具有较为全面和扎实的哲学基础知识和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人文历史知识。通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熟悉哲学及相关学科重要理论、经典著作及重要研究成果,能够把握并跟踪前沿问题。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所修课程学分应不低于32学分。

(2)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有较强的逻辑思维、理论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恪守学术道德,熟悉并自觉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学术规范和相关政策法规。

(3)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具备自觉获取哲学学科知识的能力;掌握从事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继续研究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能力;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具有撰写调研报告、分析社会问题和学术组织工作的实践能力;具备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准确表述学术观点、判断和论证学术问题的学术交流能力。

在研期间要按照学校要求提交经典文献阅读报告和参加5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

(4)应具备的基本科研水平。在研期间必须在省级及以上期刊,以吉林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且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或本人为第二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组教师),公开发表1篇与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5)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完整的、有详实内容和论证充分的学术论文,应反映本研究领域或方向的新成果,并具有比较深刻的见解,对本学科的一个方面的教学、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或对社会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论文格式要严格按照学校关于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撰写,严格遵守哲学各专业领域写作、引文和注释的具体规范。硕士学位论文须通过学校关于硕士学位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评阅和答辩的相关要求。

二、基本条件

1.师资队伍

(1)师德师风的建设情况

一是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教育机制。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激励机制。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首要条件。在学院各项评优中,随时将教师师德方面表现情况收入其中,并在年底进行师德考核。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是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监督机制。通过师德投诉平台和其他各种途径投诉的师德问题进行认真调查,及时纠正不良现象和问题,并向学校汇报调查处理情况。同时,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

四是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惩处机制。建立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和问责机制。学科负责人是师德师风的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教师出现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其管理责任。

(2)师资队伍情况

本学科现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队伍。哲学学科教师队伍共计2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7人,讲师11人。50-60岁的教师6人,40-49岁教师9人,30-39岁教师9人,形成了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队伍。在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带领下,哲学学科在发展中不断凝炼学科研究方向,拓宽研究领域。

2.科学研究

本学科通过强化管理,分层建设,层层落实,整体推进等措施,力争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科研究团队,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2021年哲学学科获得项目7项,国家社科1项,省级项目1项,市级5项。共计科研经费近30万。获奖项3项。2021年公开出版专著1部,2021年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重要2篇,CSSCI1篇,核心1篇,省级8篇。

3.支撑条件

本学科现有四个省级科研平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吉林省文化战略发展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三全育人”试点院系和两个名师工作室。 本学科不断拓展学科研究平台,完善学科建设资源条件。增加图书资料、科研经费以及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条件的改善,为本学科持续稳定地发展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拥有一个学科图书资料阅览中心,学科图书5000余册,加上学校图书馆的与哲学学科相关的图书杂志总共 10 万余册,期刊杂志150余种,电子图书1800种,完全能够满足学科研究需要,有力地促进了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我们的图书资料除对研究生免费、随时开放、供其借阅使用外,本学科拥有专业网络和数据查询资源,有足够的电脑供研究生使用网络进行学术研究的信息检索和查阅,完善的基础条件和充足的学术资源,为学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4.奖助体系

哲学学科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奖助制度,2021年哲学学科研究生获普通学业奖学金30人,国家奖学金2人,总金额为32万元。覆盖面为60%以上。

三、人才培养

1.招生选拔

在研究生招考方面,2021年录取哲学学科学生24人,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14人,中国哲学4人,伦理学4人,外国哲学2人。报录比为3:1。在参与招生宣传、命题阅卷、复试录取等工作中,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公平公正,科学选才。

2.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1)研究生党建工作

本学位点坚持和加强党对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构建组织育人与管理育人的运行机制,构建学院“三全育人”新格局,将“掌上党建”作为党支部建设的主阵地,加强师生党员的教育引领,积极分子的培养和选拔。学院形成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六要”标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形成具有本学院优势和特色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本学位点党总支拥有2个教师支部、1个学生支部,党组织完善,在党总支书记的带领下,以党建带团建打造本学位点的系列党建品牌。组织具有特色的系列党团日活动,开展“学习筑梦”行动,组织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到辽宁抚顺实地参观雷峰纪念馆等,使党建活动贯穿到高校育人全过程、全方位。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本学位点积极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师占90%以上,承担全校学生入党前的党课培训任务。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以本学位点教师为骨干组建宣讲团,在校内外进行理论宣讲40余次。打造“一师两课”即“一师一党课”、“一师一金课”等优秀党建品牌,并且组织教师积极进行党建课题申报,目前获批党建课题16项。同时以学生党员为中心,带动学生入党热情和积极性。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学科积极执行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6号)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件精神,本学位点注重哲学学科建设,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成效明显。逐步形成学院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党团活动、文化实践、线上线下全方位全过程,无人不育人、无处不育人、无事不育人的一体化思政育人体制。全力打造两类思政育人课程:提升“思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打造本科思政精品课程;挖掘研究生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现在教案中,纳入课堂上,实现课程思政的功能。

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扎实做好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育人功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抓好思政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领悟习近平教育论述,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三全育人”中。加强学院的网站、微信、“青年马院之声”等公众号网络媒体平台建设,以学生主体参与、大量时间沉浸、关心关注易于接受的网络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课程与教材

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为主,课程学习、科研活动与学位论文工作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在哲学学科的课程与教材方面着力推进学业评价改革,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重点实现由对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评价到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的改革。学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具体做法如下:

1)结合课程学习,哲学一级学科各专业任课教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文献阅读,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深化和拓宽硕士研究生学科基础和知识应用方面的作用。其中,学科专业方向必读文献至少8部(篇)、非学科专业方面必读文献至少2部(篇),选读文献不限。必读文献指定在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要求学生进行交流研讨、提交文献阅读报告。选读文献由导师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整个学习过程完成文献阅读报告不少于2篇。

2)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导师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导师组由3-5名同一方向教师组成,充分发挥导师组配合导师、集体智慧对硕士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的积极作用。

3)个人学习计划。导师根据硕士研究生生源特点、学科基础、职业发展方向、研究兴趣专长等因素,指导每个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包括补修本科阶段的相关课程等),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学位论文研究状态。个人学习计划须在新生入学三个月内完成,并提交培养单位及研究生院备案。

4)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倡导讲授与研讨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讨论、阅读报告等多种形式,突出对硕士生科研素质提高的培养。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必修课程全部为考试课,发展方向课采取考试或考查两种形式。考试课程以试卷形式进行,考查课程以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课程论文要符合相应文体格式规范。考试课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考查课成绩采用等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记录。

4.导师责任落实

(1)在思想引领方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

(2)在导师选拔培训方面。本学科严格执行《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和管理办法》遴选导师坚持标准,程序规范,择优遴选,尤其注重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以及师德师风情况遴选导师。按照《吉林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过程的基本要求》,坚持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研究等方面的系统指导,发挥导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示范作用,并做好指导记录。按照《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任课教师的管理规定》,加强导师培训,不断提高导师指导能力;建立导师激励与问责制。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和高尚品格训导的责任。每年对指导教师进行科研考核,每三年对指导教师进行资格考核。

本学位点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落实研究生导师责任制、规范指导行为,努力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优秀导师,并在思想引领、招生、指导学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在指导研究生方面。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精心尽力投入指导。采用多种培养方式,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秉持科学精神,坚持严谨治学,带头维护学术尊严和科研诚信。严格执行学位授予要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严格把关。本学位点导师认真履行指导职责,指导学生的学术活动、文献阅读、实践活动、毕业论文开题、论文撰写、答辩、就业等工作,并认真填写研究生指导过程记录。研究生对导师指导工作满意度高。

(4)加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指导研究生养成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科学素质。严禁一切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认真审核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5.学术训练

根据《吉林师范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规定》,本学位点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思维和创新能力。

(1)开设哲学经典文献导读、哲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加强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学术思维能力的训练。

(2)积极组织并支持研究生开展和参加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等学术创新与交流活动。

(3)吸收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

(4)指导研究生积极开展文献阅读,开展经典文献阅读报告和研讨等活动。每位导师每年有文献阅读指导学时20学时。

6.学术交流

学科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如邹广文、陈凡等来本学位点进行学术交流。2021年研究生在学校期间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会议达到40人次(含线上)。

7.论文质量

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本学科严格执行学校学位论文审查制度。

(1)严格执行复制比检测制度,对复制比低于论文总字数的20%,认定不存在学术不端问题,方可进行学位论文送审;复制比为论文总字数的20-50%,由导师指导研究生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完经导师审阅后再进行第二次复制比检测,二次检测结果复制比低于论文总字数的20%,可进行学位论文送审。对于二次检测结果文字复制比仍在20-50%的学位论文,导师在认真阅读学位论文及检测报告后,确认学位论文不存在学术不端及过度引用等问题,可以通过书面形式说明情况,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后,提交送审,书面材料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署意见送研究生院留查;复制比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0%,延期申请学位一年。

(2)内审、外审或盲审,采取一票否决制。合格的论文可以进行答辩,不合格的论文不能参加答辩。

(3)学科注重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研究生学习风清气正,学术研究氛围较浓。对学术不端行为设置处罚机制,并严格管理。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评阅和答辩等制度健全规范。

(4)本学科2021年毕业论文写作规范,达到质量要求,在省学位办组织的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全部合格。

8.质量保证

本学科注重人才培养,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及时修订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研究生广泛参与到项目研究和课题申报过程之中,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让学生多方面接触教学过程,从辅助教学的角度参与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增强研究生们分享课堂教学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学术修养。我们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大力加强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学术水平。

(1)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

首先,坚持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导向和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

其次,导师能够做到严于监督,善于督导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再次,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并将研究生的评价结果和建议及时反馈。

最后,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2)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学位论文工作包括个人研究计划、开题报告和论文撰写、检测、评阅与答辩等环节。本学科严格执行毕业论文每个环节的审查制度。

首先是个人研究计划审查流程。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尽早开展论文研究。个人研究计划应在第二学期末完成,并提交各培养单位备案。

其次是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查流程。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时间间隔不少于8个月。开题报告须公开进行,经导师和学科组审核合格后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备案。

最后是学位论文检测、评阅与答辩环节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应于第六学期初完成,经导师同意后的论文可进行学位申请及论文检测,送专家评阅。学位论文经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另外,本学科规定学位论文专家评阅不合格者,延迟一年答辩,答辩前仍需进行论文检测和专家评阅。答辩未通过者,需修改论文,并再次通过专家评阅和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一年。

学生在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在学期间须发表的学术论文,通过论文答辩、思想品德考核,授予哲学硕士学位。

2021年本学科论文抽检无不合格的情况,但是学生论文质量还应再提高。

9.学风建设

学科注重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研究生学习风清气正,学术研究氛围较浓。对学术不端行为设置处罚机制,并严格管理。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评阅和答辩等制度健全规范。2021年本学位点举办4次关于学术学风的宣讲工作。

10.管理服务

本学位点的研究生对于研究生课程质量、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设置等管理服务有较高的评价。90%的研究生对论文写作类课程和研究方法类课程的认可程度较高。95%的学生认为学院学风整体较好,整体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较高,学院的学术道德建设较好。

11.就业发展

2021年哲学学科研究生毕业18人,就业率为90%以上。其中党政机关2人,高等教育单位2人,中初等教育单位4人,事业单位3人,民营企业3人,升学1人,创业为3人。用人单位均反馈良好,毕业生发展质量调查呈现良好。

四、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本学科不断凝炼研究方向、拓宽研究领域、提升学科内涵,在基础研究方面优势越来越明显、特色越来越鲜明。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发表高层次科研成果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提升质量。

2)学科带头人的数量略显不足,青年教师中杰出和拔尖人才的层次和数量仍需提高。

3)硕士生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五、下一年建设计划

(一)学术队伍方面

1.引进博士3人。

2.增加1-2名正高级教授;1-2名副高级教授。

(二)人才培养方面

1.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层次。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年均递增3%。

2.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

3.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三)科学研究方面

1.增加科研投入,争取2022年内科研经费达到10万.

2.科研项目方面。争取2022年新增省级及以上项目3-5项,发表学术论文核心及以上3-5篇。

3.至少参加或组织一次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

COPYRIGHT © 2020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中... 联系电话:0434-329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