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初中版

学生习作

“勇敢”主题素材解读与话题拓展

发布者:  时间:2014-11-27 08:58:12  浏览:

“勇敢”主题素材解读与话题拓展
【关键词解读】
    思想勇敢而行动胆怯的人优柔,行动果敢而懒于思想的人鲁莽。富有智慧的勇敢,从来就是一种极为难得的品质。
  对于勇士来说,肉体死了,灵魂才会死;对于懦夫来说,灵魂死了,肉体还会活着。莎士比亚借恺撒之口说得一点不错:“懦夫在死之前,就已经死过多次,而勇士一生只死一次。”
  在恶行得以恣肆的地方,缺乏的往往不是正义感,而是勇敢。没有勇敢的正义感,几乎等于零,既不能使恶行收敛,更不能阻止恶行。进一步说,缺少勇敢的地方,必定缺少正义,因为没有勇敢,正义难以伸张。
  勇士,即便在敌人心里,也能唤起敬意;懦夫,即便在同道眼里,也会遭到轻蔑。
  有一些人怕生,有一些人怕死。为了个人的私欲铤而走险,那不是勇敢是亡命。勇敢,是和正义连在一起的。
  以勇士的死亡,换回懦夫的生存,这是一个悲剧;以勇士的死亡,唤醒麻木的灵魂,这是一种悲壮。
  法国思想家蒙台涅说:“懦弱是残忍之母。”那么,完全可与之相对照的是:勇敢是善行之父。
  勇敢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品格,没有勇敢的品质,就不可能坚持正义;勇敢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德行,没有勇敢的精神,就不可能主持公道。

“东林六君子”的喉骨
  天启四年(1624)六月一日,“东林六君子”之一的杨涟在奏疏中列举了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揭露他迫害先帝旧臣、干预朝政、逼死后宫贤妃、操纵东厂滥施淫威等罪行,请求熹宗“大奋雷霆,集文武勋戚,敕刑部严讯,以正国法”。杨涟此疏如雷霆万钧,击中魏忠贤的要害。魏惊恐万状,慌忙跑到熹宗面前哭诉其冤,蒙混过关。所以他对杨涟恨之入骨,必置之死地而后快。杨涟等六君子被残害身死后,魏忠贤仍不肯罢休,命令打手们用利刀将他们的喉骨剔削出来,各自密封在一个小盒内,直接送给魏忠贤亲验示信。面对英烈的喉骨,魏忠贤得意洋洋道:诸公别来无恙,还能上书否?这还不解恨,他竟把杨涟等人的喉骨烧化成灰,与太监们一齐争吞下酒。流氓嘴脸,小人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为什么他对六君子的几块喉骨如此深恶痛绝?《东林悲风》的作者夏坚勇说得精彩:“就因为它生在仁人志士的身躯上,它能把思想变成声音,能提意见,发牢骚,有时还要骂人。喉骨可憎,它太意气用事,一张口便大声疾呼,散布不同政见;喉骨可恶,它太能言善辩,一出声便慷慨纵横,凿凿有据,不顾社会效果;喉骨亦可怕,它有时甚至会闹出伏阙槌鼓、宫门请愿那样的轩然大波,让当权者蹀躞内廷,握着钢刀咬碎了银牙。”
    因而,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从发出“天问”的屈原到为李陵辩护的司马迁,从在宣武门外鼓动学潮的太学生陈东到哭庙抗议的金圣叹,从不肯沉默的鲁迅到宁鸣而死的闻一多,从谏言上书的胡风到孤军奋战的马寅初,从“一鸣惊人”的遇罗克到不肯闭嘴的张志新,酿成自己人生悲剧的都是这块不安分的喉骨,同样,创造自己人生辉煌的,也是这块不屈服的喉骨。
    
【精要点评】
从根上来说,古今中外的知识分子之所以被称为“社会的良心”,关键就在于有“两骨”:一为脊梁骨,一为喉骨。能顶天立地,不卑不亢,是因为有了坚强的脊梁骨;能为民请命,为国分忧,则是因为有了喉骨。
【话题拓展】
骨气、人格的提升、民族的脊梁、拒绝平庸、楷模……

追拍食人鲨的生死两小时
    英国水下摄影师布赖恩·斯克里和同伴普拉特潜入巴哈马群岛附近海域,跟踪拍摄一头白鳍鲨,时间长达两小时。白鳍鲨极其凶猛,斯克里的勇敢让他与这头鲨鱼面对面,并拍下一组珍贵的照片。斯克里现年48岁,已有30年水下摄影经验。“我在船上看见它,毫不犹豫地,我和普拉特直接潜到水中开始拍摄……那是一个下午,我一入水鲨鱼就游过来。”“跳下海的时候我的心绝对快蹦出喉咙,后来看见鲨鱼朝普拉特游去,我就抓狂了。”斯克里说。
  “远洋白鳍鲨是公认的海里最危险的鲨鱼之一,与大白鲨、虎鲨齐名。”斯克里介绍。斯克里他们遇到的这头雌性白鳍鲨身长约3米,体重约160公斤。“我不得不用相机镜头推开它,最终它绕着圈子游起来。我想它可能也在纳闷,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斯克里说。两人跳下海后,船上的人把一个保护摄影师的观察笼投入水中。尽管待在这头食人鲨旁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斯克里还是选择让普拉特进入笼子,自己在笼外观察白鳍鲨与笼中人的“互动”。最终斯克里跟踪这头鲨鱼拍摄了两个小时。“它十分健壮,但很礼貌。”斯克里说。
  
【精要点评】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一件事情的态度决定了你是否愿意付出,而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摄影师为拍到优秀作品,不惜冒生命危险,他们的做法是因为热爱自己的摄影事业,之后获得的许多珍贵照片则是他们付出所获得的回报。而付出的尺度,则需要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作为指导。
【话题拓展】付出与回报、态度、冒险与收获、敬业、经验……

还有一只眼可以眨

  博迪·马约尔是法国巴黎的一名记者。1999年,他突然心脏病发作,导致四肢瘫痪,而且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被病魔袭击后的博迪,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头脑清醒,但是全身的器官中,只有左眼还可以活动。可是,他并没有被病魔打倒。虽然口不能言,手不能写,他还是决心要把自己在病倒前就构思的作品完成并出版。出版商派出了一个叫辛迪的笔录员来做他的助手,给他的著述做笔录。
  博迪只会眨眼,所以只有通过眨动左眼与辛迪来沟通,逐个字母逐个字母地向辛迪背出他的腹稿,然后由辛迪抄录出来。辛迪每一次都要按顺序把法语的常用字母读出来,让博迪来选择。如果博迪眨一次眼,就说明字母是正确的;如果是眨两次,则表示字母不对。由于博迪是靠记忆来判断词语的,因此有时就可能出现错误,有时他又要滤去记忆中多余的词语。刚开始合作时,他们两个每天用6小时默录词语,每天只能录一页,后来慢慢增加到3页。几个月之后,他们历经艰辛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据粗略估计,为了写这本书,博迪共眨了左眼20多万次。这本不平凡的书有150页,已经出版,它的名字叫《潜水衣与蝴蝶》。

【精要点评】在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并不是很少,而成功的却总是不多。很多聪明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为他在已经具备了不少可以帮助他走向成功的条件时,还在期待能有更多成功的捷径展现在他面前;而能成功的人,首先就在于他从不苛求条件,而是竭力创造条件——就算他只剩下一只眼睛可以眨。
【话题拓展】勇气、持之以恒、信念、创造条件、花开不只在春天……

一个老师的勇气
    读韩国金镇洪的《唤醒黎明》时颇受震动。书中,金镇洪讲自己年轻时在某著名大学当教师,给大一学生讲“哲学概论”。一位学生问他可否提问,他允许了,学生站起来问:“老师,真理是什么?”他犹豫了一会儿,用康德的理论回答。但学生不满意这个答案,反问道:“教授,这种真理不是我所提问的那种真理。这种真理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请您讲一讲我能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真理吧。”金镇洪一下子就懵了,说自己也不知道,学生说:“老师给我们讲一些连自己也不明白的东西,这不是彼此浪费时间吗?还不如到此休课吧!”
  金镇洪很受刺激,觉得自己确实是在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何等荒唐!于是辞去了大学教师之职。
  
【精要点评】对某些大学教师来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个方面,现已几近荡然无存。“传道”者变成“传声筒”,“授业”变成授“技”或“术”,“解惑”更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在课上只是一台劣质复印机,忙着把教师的内容复印到笔记本上,根本无“惑”可“解”,老师呢,更是来去匆匆,课外也根本没时间以“解惑”。
【话题拓展】
震撼、胆魄、遗憾、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