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研究生教育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时间:2022-03-25   来源:   点击数: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吉林师范大学

代码:10203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美术学

代码:1304



 

 

授权级别

 

博士

硕士



 

2022225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学科2006年由教育部确立为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011年调整为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B类,获批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东丰农民画研究中心;2019年艾瑞深校友会中国大学美术学学科排名位列全国第16位,区域第1位;2020年获批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获批吉林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华纸艺术基地。

1.培养目标

学科定位于在地方高师美术教育基础上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内涵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实践与理论并重,旨在搭建起地方美术创作与文化艺术研究的教育性综合平台,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具有独立创作与研究能力、具有独特创新与思考能力、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和熟练美术技能,能够在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文化艺术机构等从事美术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够继续博士学习深造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培养方向

本学科目前设置三个方向:

一是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以中国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东北地域美术研究和展览策划研究为核心,强化人文素养和应用能力,旨在培养美术研究与展览研究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是绘画创作研究:内设中国画、水彩画、油画三个子方向,强化主题性美术创作与研究、绘画方法论研究等训练,旨在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型艺术家;

三是实验艺术研究:以纸艺术为特色开展实验性材料与观念探索,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放思维的美术创作人才。

3.学位标准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尊师重德,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理论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能用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来思考和研究问题。

全面掌握美术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及系统的专业知识,并持续提升自身创生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方法,具备扎实的绘画创作能力;具有独立承担美术学专业教学或者科研工作的能力。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

硕士学位论文需在研究生导师或导师组指导下独立完成。要求针对个人研究方向梳理已有学术成果,有观点有创新地论证学术问题;能够对本学科的教学、创作或学术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并通过学校关于硕士学位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评阅和答辩的相关要求。同时,实践类美术学研究生需要提交本方向的个人艺术作品,参加中期汇报展和毕业作品展。

二、基本条件

1.师资队伍

师资结构多元。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正高级6人,副高级15人,中级9人。高级职称人数占总人数的70%;博士4人(在读博士4人),占总人数的13.3%;90%以上的任课教师年龄在55岁以下。拥有海外经历教师3人,比例为10%;省级人才称号1人,外校学缘教师25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比较合理,基本满足学位授权点教学需求。

行业专家引入。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19人,其中学术学位12人、专业学位7人,专业学位校外导师5人。除专任导师之外还聘请了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陈孟昕教授,北京画院吴洪亮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张国龙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张鸿飞教授、彦风教授等学者和艺术家,以及东丰农民画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俊敏等为吉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以教学工作坊项目、导师组、学术讲座、论坛研讨等形式为学生授课,同时还启用学院王丹丹、王赢、王大壮、林双鹏、宫建宇等科研成果突出的青年教师共同组成导师团队,协助导师进行专业教学授课、实习实践、学业指导等工作。

强化带头引领。各方向以带头人为旗帜,以骨干导师和优秀青年教师为梯队建立导师组,充分发挥学术引领和团队协作,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师资梯队建设。

(1)美术史论与展览策划研究。带头人陈思博士毕业于中央美院美术史专业,在古代绘画史和吉林省美术史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主持策划完成国家艺术基金巡展项目,参与文化部对外交流策划,多次参与中国美协艺委会等主办的展览策划工作。当前地方美术研究和展览策划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美术史论与展览策划研究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将成为吉林省内的特色方向和优势力量。

(2)主题性绘画创作研究。以中国画方向的陈文国教授、赵煜副教授、水彩画方向的陆浩然副教授、油画方向孙威副教授为代表的创作队伍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艺术节等国内外展赛并斩获奖项,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展馆收藏,已经成为一支瞩目省内、对话全国的美术创作队伍。创作团队表现主题主要围绕现实题材、文化题材、地方特色题材开展,力争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3)实验艺术研究。专业带头人李洪波教授以纸艺术为研究特色,是当代艺术领域中代表艺术家之一。作为吉林师大特殊引进人才,他主持的中国纸艺术研究所,以国内第一个纸艺术博物馆——吉林师大纸艺术馆·当代艺术馆为平台,积极引进国际学术资源,组建当代艺术团队并培养研究生,未来将成为学科独树一帜的优势特色方向。

2.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过程中,科学研究成果取得重要突破。2020-2021年度,美术学学科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级艺术基金青年美术人才创作资助项目1项、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研经费26万元;教师参加国家级美术展览22人次,获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展览入选9人次,获奖2人次,举办个展3场。在《美术》《文艺研究》《艺术百家》等重要期刊、CSSCI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作品)14篇(幅),多篇为专刊约稿文章;陈思、陆浩然、王大壮等参加全国学术会议10余人次,李洪波、许诺、王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7人次;出版学术专著1部,创作转化应用项目1项。

3.支撑条件

本学位授权点以美术学院建院30余年的教学科研资源为依托,条件完善,设施齐全,能够满足研究生教学和学科建设需要。

现有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东丰农民画研究中心、吉林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华纸艺术基地。科研机构下辖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纸艺术研究所和美术研究所。美术馆、纸艺术博物馆面积3800平,艺术长廊200延长米;中、西画临摹室各1间(面积200平),工艺工作坊1个,中国画装裱室1间,专业阅览室1间;教学实践基地8个;写生采风基地14个、专业图书1.2万册,期刊124种,日本二玄社高仿作品及西方油画高仿120余幅,音像资料270套,教学基础总投入500多万元,较好地满足了学科发展。

4.奖助体系

本学科遵循国家及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资助体系,构建了较完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制度。研究生奖助体系由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两部分组成。其中,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金星奖学金、薛亮奖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助研助学助管的岗位助学金、特困救助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等。多年来,美术学学科奖助水平及覆盖面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2020-2021年度获学业奖学金23人,优秀新生奖学金7人,国家助学金全员覆盖。此外,2021年2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实现了零的突破。

三、人才培养

1.招生选拔

研究生报考由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和复试两部分组成。初试部分按国家统一考试进行,复试侧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测评,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等,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理论基础、专业特长和创新潜能的考核。

为确保生源数量和质量,学科组每年春季召开专门招生宣传会,指派专任教师实地走访宣传,同时利用网络、微信平台、学院网站做好链接宣传。学校通过增加奖助学金额度和加大实践环节教学补助的措施,吸引学生报考,有力地保证了生源的充足数量和良好质量。近两年,报考参与面试人数为66人,招收美术学人数共计21人。其中,2020年度美术学招生10人,报录比2.7:1,生源地60%来自外省;2021年度美术学招生人数11人,报录比3:1,生源全部来自吉林省外。

2.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推进“三全育人”,将对研究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现有学生党员9人,组织生活归属于研究生院学生党支部管理,日常学业、科研开展依托于美术学院。本学科通过专家进课堂、校友进校园等推进全员育人;通过新生入学、就业“新三观”教育等推进全过程育人;通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习近平教育论述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以及课程思政、网络思政、学工品牌建设等推进全方位育人。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赴定点扶贫村开展美育志愿服务,选择兼具人文历史与革命文化元素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写生与考察,践行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高效地提升实践育人的层次,扩大了中华美育发展空间。尤其疫情期间,广大学生党员主动担当作为,承担社区志愿工作,创作艺术作品传递正能量,提升自己内在意识的自由度。

3.课程与教材

根据研究生培养规律和美术学学科的专业特点,本学科培养方案目标明确、特色鲜明,教学大纲完整规范,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共开设公共基础课2门、学科基础课5门、专业主干课每个方向3门、发展方向课每个方向至少8门,共36学分;在任课教师选用方面要求严格,所有核心课程全部由高级职称教师讲授,主讲教师均在两位以上,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较好完成基本课时。

(1)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的“立德+拔尖”。将“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构建“学校-学院-导师”三重教育模式,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形成学校监督、学院指导、导师引导与模范践行的方式,全面促进研究生思想道德的培育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课程体系的“优势+实践”。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学科已有优势,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优势学科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将优势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结合美术行业特点,构建前沿性核心课程,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的“文化+共享”。紧密结合地域性与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课程内容中,使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整合学校资源,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大跨学科整合与合作,切实落地服务好地方,助力地方和谐发展。

教学方式的“拓展+互联网”。牢牢把握突出现代信息、反映前沿的教学理念,及时吸收新的科技成果, 加强学生拓展性的学习。通过学术沙龙、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课外活动和分享,构建研究生学习共同体,以互联网为媒介通道提高研究生知识和技能水平。

(2)强化质量督导

在建立完整与完善的教学督导以及学术审核小组的基础上,与学校整体教学督导相结合,注重督与导并行,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督导。以专家督导、学生监督、社会评价等多元化方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推进艺术实践

在保证艺术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学生艺术实践的体验。一是定期举办“美的历程”研究生读书沙龙活动,本年度举办五场,商应丽老师学术主持,每场两位同学分享,全体研究生及部分教师和本科生参与现场交流互动,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延展性的艺术研究,形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模式,提高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二是提升学生在导师项目中的参与度。在各类型项目中,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引导与指导,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艺术的社会性,新媒体时代艺术的趋向性以及适应市场需求的艺术创作思路等;三是鼓励、引导学生加强艺术创作实践,读研期间入选各类、各级高水平展赛,有利于自身成长及就业发展。

随着良好学术氛围的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多名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专业展赛,研究生何婉晴作品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入会资格;李欣欣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平面设计大赛”;段雅文、包浙南作品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入会资格。另外,李欢作品获吉林省学校庆祝建党百年艺术展演活动中二等奖,十余名同学入选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黑龙江省首届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双年展、吉林省建党百年美术作品展等,体现和检验了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和成效。

4.导师责任落实

依据学校相关文件对研究生导师进行遴选,鼓励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积极申请导师资格,有效地完善各个专业方向的导师梯队建设和人才队伍发展激励工作。积极聘请行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目前,聘请校外导师5人。

加强导师业务培训,新任导师第一年没有指导任务,主要跟从学科方向负责人熟悉导师工作内容,参与导师组部分指导工作,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培训任务。近两年,依托学校组织的线上培训——清华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立德树人,改革创新”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项目、全国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吉林省新文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院组织的“学与思”主题学术讲座和名家工作坊等学院学术交流品牌,为导师提高学术修养和实践能力引进资源和创建平台;同时,以行业展赛、“美育吉师·导师讲坛”、教师作品双年展等活动不断完善导师激励制度,提高导师指导能力;强化“导师是第一责任人”,明确和保障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调动导师育人积极性,发挥导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示范作用;建立导师考核制度,每年对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进行考核,每三年对指导教师进行资格审核。

以“德艺双馨”为目标,强化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落实师德建设规范,将第一标准落到实处。加强监督提醒,加强典型引领,敬承师道,引导教师自警自省、自尊自爱,恭肃言行,律己爱生;坚持对作品的文化审读,崇尚真善美、鼓励原创,严守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

5.学术训练

学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注重对研究生专业应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研究生培养规律和美术学学科的专业特色,制定了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研究生科研实践和专业创新能力。在学业规定时间内,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要求学生完成书目阅读、学术讲座、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研究生导师全程指导和管理学生,鼓励参加导师科研项目历练学习。学院为学生提供专业工作室、教学实践训练场地。

学科高度重视学术氛围构建,通过多种形式聘请校内外学术专家和行业精英来院讲学,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常态化、品牌化的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研究与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6.学术交流

美术学学科有良好的学术交流传统,每年聘请校内外学术专家和行业精英举办学术讲座和主题报告。近两年,同时展开线上学术交流,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陈孟昕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王书杰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周晓陆教授、海政文艺创作室邹立颖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宋学智教授、吉林艺术学院王建国教授等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的名家学者进校讲学并指导师生创作,线上听取“实验艺术课—西方哲学史简论”、“坦培拉绘画艺术研讨会”、“联结历史:中国美术与世界美术史”系列学术讲座等,两年间线上线下达到20余场,为学生搭建起前沿的专业学习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教师受邀参加学术年会做主题发言、担任专题研讨会学术主持和参加专业展赛交流近20人次,学生也积极通过在线直播参与艺术交流。

此外,多次主办大型展览活动,通过以赛带练,以展带学的方式促进学习的积极性。2020年《致敬传统—当代纸艺术作品巡展》在北京、济南、南京、西安、沈阳举办;协办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白山黑水∙美丽四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与四平美术馆合办 “直面生活∙美丽乡村行”采风写生活动,并协办四平美术家协会“流金岁月--东北老工业基地”采风写生活动。

7.论文质量

按学校学位论文工作要求,2021年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美术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格式范本及评阅制度等。从论文选题工作开始,鼓励和激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评阅和答辩等制度健全规范,全部采用盲审形式,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开题与答辩均实行预备、正式两次,合格的论文可以进行答辩,不合格的论文不能参加答辩。学科论文参加吉林省学位论文抽检,全部合格。

8.质量保证

本学科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实行三级管理制度,校、院、学科专业有明确细致的人员分工和管理程序。培养机制实施具体为:

(1)增加专业教学时间。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改善教学条件等措施,不断提高培养质量。丰富采风、调研、创作、展览的系列化实践形式,提升美术创作与研究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教学过程监督。实施随机听课、督学指导、课程观摩等,为理论教学和专业创作严把质量关。

(3)实行导师组教学制。合理优化管理,任用业务精良的优秀青年教师作为助教,与现任导师以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导师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储备精良导师资源。

(4)加强见习与实习的多元化。邀请业内优秀艺术家做示范课展示,支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技能大赛,拓展实习实践基地,尝试多元化职业实习模式。

评价机制实施根据2020年4月教指委颁发的培养文件,重新修订培养方案。除了增加教学课时和实践课时,个人学习计划制定到过程性培养指导外,加强中期考核、年度教学观摩、毕业汇报展等督导和检验。与此同时,学科实行学位论文和毕业创作的预开题、预答辩制度,邀请校外专家评审,提前把关和研判,增加修改时间,切实地为培养质量提供科学保障。对没有按时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的学生,对不能按要求完成开题、答辩等进行延期毕业的处理。近两年,有一名学生延期毕业,分流淘汰率为1.86%。严格的管理,达到了培养标准,保证了培养质量。

9.学风建设

注重加强本学科研究生的学风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培养学生勤奋求实、崇尚学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结合学位授予标准,完善基本学术道德与规范要求,制定了专门的管理条例,对学术不端行为严厉处罚;结合国内外发生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每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诚信教育培训;校、院两级实行研究生论文专项检查工作,加强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督长效机制,至今未发生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

10.管理服务

在学校研究生院的宏观指导下,设立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研究生秘书、研究生辅导员专职管理,结合研究生任课教师、导师的教学、科研及日常管理,实现了全过程育人、全方位管理。从招生计划、学籍管理、教学运行、实践能力培养、学术交流到学位论文选题、答辩及学位授予,均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研究生培养过程机构健全、职能明确、治学严谨、管理规范、运转高效,同时针对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教学和管理制度,从学生出发,围绕学生培养和学生发展的中心,秉承规范化、现代化、科学性及合理性的原则,在实践中严格执行,保证学生权益。近两年,通过召开每年两次的学生座谈会进行管理调研,在学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满意度调查均为96%以上。

11.就业发展

本学科的研究生教育秉承师范教育优势,在绘画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师技能和师德、师风的培养。一方面巩固和激发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潜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关注艺术发展与前沿,积极参与各类展览与竞赛活动,学生毕业后很多都在美术专业领域继续发展并不断取得成绩;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于80%,2020届全员就业,2021届就业率87%,主要在美术创作、学术研究以及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经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美术学专业研究生学科基础扎实、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强,在各类教育教学岗位工作成绩突出,受到社会与同行的广泛好评。

12.其他培养成效等方面

(1)采用案例教学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和完整人格教育

美术学学科部分课程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既注重课程的专业性,同时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和完整人格教育。

陈思博士的《美术创作主题与方法研究》通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东北抗联美术题材作品研究”等经典案例,特别围绕展开相关美术作品的图像梳理与创作研究,运用讲授分析、交流讨论、图像识读、写作训练、研究汇报等方法,不仅引导学生具备独立研究的基本能力,掌握美术作品的主题内容、创作方法等,同时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合理运用,在美术研究中以图像回望历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

商应丽博士《美术学科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将“艺术疗愈”应用到“经典艺术专题研究”“艺术家个案研究”等案例,结合“美的历程”研究生读书沙龙活动,围绕美术学科的前沿性或根本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提升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拓展专业视野和表达能力,启迪智慧,滋养心灵,不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促进了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详见表1.

表1代表性案例

序号

案例名称

第一作者

案例简介

(限100-200字)

评优及入库情况

1

美术创作主题与方法研究

陈思

《美术创作主题与方法研究》通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文明主题美术创作”“劳动题材美术创作”“女性题材美术创作”等经典案例,运用讲授分析法、交流讨论法、研究汇报法等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专业学习的主题内容、创作方法,同时以图像回望历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

自建阶段

2

《美术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美的历程”研究生读书沙龙系列活动(美术学院研究生课外学术活动品牌)

商应丽

《美术学科前沿问题研究》通过课内“色彩艺术”“图像分析学”“经典艺术案例研究”等案例,对美术学科前沿之中所蕴含或隐藏的本质性问题进行深度的思维解剖与研修,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学生对前沿问题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及意识维度。课外的“美的历程: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读书沙龙”活动,通过指定读书、汇报分享、现场交流的方法,将每本书和每个分享学生作为案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提升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拓展专业视野和表达能力,启迪智慧,滋养心灵,不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促进了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自建阶段

(2)建立导师工作室拓展现场专业教学交流空间

本学科已经构建起特色鲜明、体系成熟的工作室制,旨在充分发挥导师引领作用,以师生共同办展研讨、导师读书课、问题探究式写生实践等,将教书与育人、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等有机结合,以导师的言传身教督促学生德艺并进。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导师都能做到知行合一,即“学中做”“做中学”相结合。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赴定点扶贫村开展美育志愿服务,选择兼具人文历史与革命文化元素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写生与考察,践行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高效地提升实践育人的层次与品质。陆浩然副教授带领的水彩工作室,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艺术创作体系和师生艺术实践团队,师生创作的作品均在国内重要展览获奖,并取得卓越成果,为各方向的实践类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激发了师生积极创作的热情。

(3)优质的省级基地平台为社会提供实践教学专业平台

第一、中华纸艺术传承基地

学院为了学科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品质,为师生提供了极具现场感的实践教学资源。2020年11月“中华纸艺术传承基地”荣获首批吉林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项目,致力于以基地为平台,面向国际、面向国内高校、省内中小学、以及社会大众进行纸艺术教育与思想启迪;2019年李洪波教授团队申报《致敬传统——当代纸艺术作品巡展》获批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经费120万;2020年7—12月全国巡展,汇集了当代知名艺术家180余件作品参展,展现“纸”这一中国传统媒介在雕、镂、贴、塑等多种手法塑造后,呈现出多种艺术形式和崭新形态,拓展了中华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维度,赋予了纸媒介新的时代内涵及生命意义。学院王大壮和林双鹏两位教师均有作品参展。

未来基地重点发展的基本结构确定为四个方向:一是培养一批中华纸艺术创作与传承者,形成纸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实践团队;二是梳理纸艺术文化的历史脉络,形成文献库,建设纸样本资源库;三是设置国际艺术合作交流工作坊,成为全国纸艺术传承交流中心;四是建成中华纸艺术网络数据资源中心,形成传统纸艺术电子资源数据库。学院师生将充分立足基地平台及资源,直接参与整个过程的研发与未来体系的构建,通过研究、实践、教学等手段,充分利用通识教育,积极探索时代美育,培养内生性的艺术人才,创造出当代性的艺术作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蓄力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东丰农民画研究中心

中心与东丰县政府密切合作,在繁荣文艺创作交流、艺术文创服务乡村振兴、民间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齐头并进,促进了吉林省地域文化名片的观照与传承,推进高校与地方产学研的合作与发展,增强了学生对吉林省民间文化的深度认知,并能够将民间文化及其符号运用到绘画创作实践中。

一是创新教学模式,传承创新地域文化。至2021年12月,已举办三期东丰农民画教学工作坊成果汇报展和学术研讨会,聘请农民画家走进课程,促进学生提升地域文化认知和创作表现能力;二是以文创产品设计推进东丰农民画的创新与应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师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场域;三是通过学术成果推进民间文化与特色研究相结合,师生不断产出农民画主题的课题项目、论文、作品等成果,并且与东丰县合作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推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此外,硕士研究生实践类教学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日渐完善与规范。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均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了相应的学位课程教学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管理规程、开放性实践课程的管理和实施办法、教学观摩考核规定、学位论文(毕业作品展示)基本要求与评价等方面制度。与此同时,系统地编制了研究生实践手册,为整个实践教学提供政策制度上的保障,促进实践类教学有序进行。

四、服务贡献

学科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助力吉林省地域文化发展和特色品牌塑造。2020—2021年,在吉林师大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两期“东丰农民画教学工作坊成果展览与学术研讨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创“校地合作”发展新模式,使东丰农民画在研究交流、产业开发等获得长足发展,进一步助力品牌推广;2021年举办力强剪纸作品收藏展,收藏古今中外剪纸作品2万多幅,通过合作方式引进教学资源,积累特色研究成果,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品质和特色优势。

此外,学科通过吉林省社科项目《繁荣文艺无愧时代——吉林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吉林省美术史>材料整理与撰写研究》《满族剪纸艺术史研究》《东丰农民画研究》《乌拉街满族建筑研究》等项目为地方文艺研究和发展服务,师生研究成果被四平市文广新局、东丰农民画馆等单位采用。

与此同时,进一步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品质,不断拓展国内外交流平台。2021年李洪波教授纸艺术作品参加国际展览情况:日本北阿尔卑斯大地艺术节、韩国丽水国际美术展,同时在美国纽约、法国巴黎举办个展:所见非真——李洪波个展、感同身受--李洪波个展,突出了专业特色,展现出吉师优质品牌和艺术形象。

五、存在的问题

学院依据《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吉林师范大学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通过深度分析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学科发展不断进行针对性调整和改进,近两年得到全面完善和长足发展。

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科优势与培养特色还不够成熟,需强化内生性信念;二是师资队伍中高层次人才较少,特别是博士人才占比不高;三是高层次的科研成果数量不足,科研团队建设工作不够;四是人才培养质量亟待切实提升;五是国际交流较少,限制师生的学术专业视域。因疫情影响,学生两年跨国(境)交流、研学活动受阻,交流指标没有完成;六是学科内涵式发展需要加强深度,提高整体品质。

六、下一年建设计划

针对问题,本学位点的持续改进计划以及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具体如下: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各专业教指委指南文件,结合教学实践和广泛调研,进一步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不断规范和创生研究生培养思路,形成以提高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导师选聘制和岗位责任制,使导师切实成为研究生培养和就业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导师专业能力和人才梯队建设,以“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艺术疗愈”等特色角度为基础,启动研究生优秀课程案例库建设,力争建成校级及以上优秀课程案例库,同时打造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培育申报研究生省级精品课程。计划每年举办3-4场“美育吉师·导师讲坛”活动,促进师生广泛交流和专业能力提升。

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构建良好的人文和学术氛围。坚持每年举办的“美的历程——研究生读书沙龙”活动8次左右,定期举办研究生中期汇报展1场、毕业展1场;鼓励举办研究生课程展和个人作品展,同时做好优秀作品的收藏和推荐工作,做好展赛信息宣传、动员和指导工作,做好参展作品运输的支持工作;鼓励在读研究生积极参加省部级以上专业展赛,以展代练,将展览对内与学校收藏制度良好结合,对外与业界展赛有效结合,促进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持续推进预开题、预答辩制度,加强学生的学术论文质量监督,积极参加线上线下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提升学术视域与研究能力。

四是丰富实习实践基地。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研究生实践需求,拓展研究生实践基地类型,与省内外的美术馆、画廊、出版社等积极建立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践和就业广泛搭建平台。

吉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