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学院在长春校区研发大厦八楼会议室召开德语、西语专业期中教学检查暨学团工作座谈会,院长李淑华,副院长赵岩,党委副书记胡晶,中外语言与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副主任谭晓闯,德语系主任于博,西语系主任马肖琬,办公室主任王一涵,辅导员刘心竹出席会议,全体德语、西语专业教师分两个时段参加会议,座谈会由谭晓闯主持。
李淑华对德语、西语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她强调,在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专业发展要强化危机意识,主动对标国内外一流学科标准,深入剖析学科发展趋势,精准定位专业特色,找准发展突破口。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持续夯实学科基础,推动专业向内涵式、高质量方向发展。她指出,要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涉外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拓展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实践育人桥梁。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实习实训、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锻炼专业技能,切实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她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以研促教、教研相长。支持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教材编写、国际学术交流中勇挑重担,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将前沿学术成果融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教师个人发展与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互利双赢,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赵岩围绕教学工作指出,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专任教师需以“三个一工程”为重要抓手,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即每位教师录制一堂随堂教学视频,借助第三视角审视教学,精准优化课堂环节;设计情景剧、课本剧等互动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课堂参与度;针对教学检查中暴露的教学内容单一、课堂抬头率低、实践环节薄弱三大高频问题,制定详细整改方案,确保逐项落实。在教学改革方向上,她指出,一要加快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二是完善过程性评价体系,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动态考核;三是推动课程、教材与教学平台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同时,她号召教师开展“对标自查、互学互鉴”行动,以期中教学检查为契机,建立教学质量提升长效机制,推动教学工作常态化、优质化发展。
胡晶结合学生工作实际,从就业、考研、学风建设三方面提出要求。她强调,当前正值毕业季求职黄金期,全体教师要与辅导员形成合力,严格落实导师制,针对考研、留学及就业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方案,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尤其要引导有就业意向的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务实观念,拓宽就业思路,抓住当前就业机遇,为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开端。要通过 “三严”管理举措加强学风建设:严抓课堂纪律,通过常态化开展课前10分钟到课率、课堂抬头率及手机入袋率抽查,营造专注高效的课堂氛围;严格学业预警机制,动态建立学困生档案,精准分析学业困难成因,提供针对性辅导;严守安全底线,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构建“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的全链条心理关怀体系,及时化解潜在风险。同时,她鼓励教师深度融入“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优良教风带动学风提升,通过精细化管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会上,与会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围绕小语种课堂互动设计、学生考研方向指导、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分享经验与见解,从创新互动模式到规划考研路径,再到拓展实践平台,积极为专业发展建言献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