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首页

    新闻动态

    语润通化土,言聚集安情

    时间:2025-08-15 19:43:28  作者: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重要回信精神,近日,由外国语学院师生组成的“三下乡”红色精神主题实践团走进吉林省集安市,通过实地探访、史料研读、双语传播等方式,在红色土地上感悟历史、践行使命。

    一.探访高句丽博物馆,感悟多元文明魅力


    实践团队走进集安高句丽博物馆,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探寻古代民族文明的印记,感受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馆内陈列的鎏金铜饰、瓦当、生产工具等文物,勾勒出高句丽民族的生活图景。既可见与中原汉代艺术的联系,又融入地域特色,直观展现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在文物修复展区,工作人员拼接破碎陶片的细致操作,让团队成员体会到文物保护的艰辛与意义。大家表示,这些跨越千年的文物是历史的“对话密码”,保护与解读它们,是了解这片土地过去、坚定走向未来的重要方式。

    此次探访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集安的历史分量不仅在于红色岁月,更在于多元文明的沉淀,而传承与守护这份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


    二.驻足鸭绿江国门,触摸抗美援朝的红色印记


    次日,实践团队走进集安市鸭绿江国门,在这座连接中朝的边境地标处,重温抗美援朝岁月的峥嵘历史,感悟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被誉为“东北第一国门”的公路口岸国门矗立江边,50米的东西跨度、29米的高度尽显庄重威严,阳光下的金属装饰折射出熠熠光辉,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边境门户的神圣与肃穆。不远处,始建于1939年的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横跨江面,钢架结构虽历经风雨,却依旧挺拔——这座被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的桥梁,曾在战火中承载起运送42万官兵、17.2万担架队员及作战物资的重任,桥身的斑驳痕迹里,藏着无数志愿军奔赴前线的壮烈记忆。



    漫步江畔栈道,对岸朝鲜的静谧村庄与我方的热闹景象相映成趣。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廊道内,泛黄的历史照片、详实的文字记载,生动还原了志愿军秘密渡江、战役英雄事迹等历史细节。成员们驻足凝视,仿佛听见当年列车穿梭的轰鸣,看见军民同心支前的身影,深深为那段岁月里的使命担当所震撼。

      以前我们总觉得‘红色精神’离自己很远,现在才发现,它就在博物馆的文物里,在国门下的界碑上,在老党员的讲述中。作为外语专业学生,我们不仅要学语言,更要做‘红色故事的翻译者’‘红色精神的传播者’,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红色往事有多动人。

    (初审:赵天琪 复审:胡 晶 终审:刘天浩)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话:0434-3291813       联系我们

    地址: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海丰大街1301号    邮编:136000

    吉师外国语

    吉师外国语(长春校区)